当前位置:首页 > 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 > 正文

【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安徽寿县:产业扶贫看点多 致富能人“头雁效应”凸显

2020-09-30 16:51:39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纠错】 【字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关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既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也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同样也离不开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9月21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网聚美好安徽 决胜脱贫攻坚”网络活动媒体一行来到安徽寿县,实地走访近了解脱贫攻坚的“寿县经验”。

  创新作为 “寿县模式“备受瞩目

  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片区县,集革命老区、行蓄洪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于一体,贫困人口绝对数、贫困发生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5.5万户13.33万人减少2019年底的1509户3411人,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0.27%,实现贫困县高质量退出。

  据悉,为打赢大好脱贫攻坚战,寿县率先在安徽省出台了产业发展导则、特色种养业补贴办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了奖励扶持。寿县产业扶贫的做法,还被农业部调研组确定为“寿县模式”。与此同时,寿县还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双十”工程,大力发展村极集体经济等,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2016年8月,商务部将包括寿县在内的安徽省21个县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分别给予安排每个县(市)专项资1500万元,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实现脱贫攻坚。近年来,寿县通过打造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及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强化电商运营服务,健全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6.08亿,有效地发挥了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放大效应。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寿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坚持以县为主,推进县乡共管”的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乡村教育振兴的“寿县模式”的主要做法,其中就包括迁址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开展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多种方式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工作等。因成效显著,在2018年全国教育扶贫论坛上,寿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政府进行了分享发言。

  舌尖“小元宝”变成致富“金元宝”

  在寿县张李乡油坊村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48位农村妇女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身着白色工作服,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几秒之间,就把手里的饺子皮和饺子馅儿变成一个个元宝模样的玲珑饺。不久之后,这些手工饺子90%将被送往江浙沪的超市和饭店里。

  张李乡油坊村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一个饺子按照0.015元算,一个馄炖按照0.036元算,平均一个人,一天最多可以赚150,手法不熟练的,一天最少也能赚个80块左右。”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时磊向记者介绍,这些在车间工作的人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妇女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的妇女。包饺子,包馄炖,好上手,易操作,如此一来,她们既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也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与小孩。

  2019年,时磊返乡创建了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就是速冻水饺、速冻馄饨产销。据介绍,这些饺子和馄炖所需的食品材料多是选用当地农户优质的蔬菜、面粉、肉类等农产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农业产业链的就地消化和高效运转。时磊谈到,自去年成立以来,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小额贷款资金共建联营入股分红、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了90户贫困户,受益贫困人口230余人。

  采访过程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央、省、市县下达寿县扶贫资金共计3.5亿元。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厂房所在就是由县里拨付扶贫项目资金210.9万元用于钢构厂房建设(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向油坊村上交12万元厂房租金,其中60%用于开发贫困户公益岗位。这样看来,既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务工的问题,同时也吸引了家乡的人返乡创业,最重要的是就地消化蔬菜、面粉、肉类等农产品,可以说,充分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

  不惑之年 致富带头人返乡再创业

  还是在张高乡,驱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附近的高台村。在田间地头,寿县义祥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六十多个蔬菜大棚里的蔬菜芦笋长势喜人,半米多高的芦笋嫩绿嫩绿。芦笋是一次性种植,多年生长的蔬菜,寿命可达20年。不过,芦笋采摘前大概要经过三年的生长期,今年是这批芦笋种下的第二年,再过一年,黄义祥就将迎来丰收的喜悦。按照一个大棚年均近5000斤产量,每斤批发价格在六到十多块上下浮动,到了采收旺季,每天都会有相当不错的收益。眼下,虽然这批芦笋还不到采收的时候,但明年的市场订单却已早早签下。此刻,几位村里的中年妇女正忙着给芦笋拔草做清理。

  蔬菜芦笋长势喜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40岁的黄义祥是土生土长的高台村人,20多年前,他在上海打拼创业开超市,如今已经有车有房。但致富不忘乡亲,2019年黄义祥一鼓作气投资600多万,在高台村流转了120亩地种植有机芦笋。除了帮助增加村集体收入之外,黄义祥的生态种植大棚还为村里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20多户。不少人都是从一开始就过来工作的,在这里上班一天忙上七八个小时,最少也能赚个60元左右。

  黄义祥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生态种植,最怕的就是天灾。“虽然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和洪灾,但到了明年,我种植的芦笋就可以收获了,信心都是政府给的。”满怀创业者坚定的信念,黄义祥内心充满希望。

  合作共赢 贫困户农副产品巧搭能人“致富车”

  安丰塘在寿县城南30公里,古称芍陂,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史载由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并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以水为伴,与水共生。

  塘北岸的戈店村80亩稻田画就隐身于此。一幅“稻田画”的种植大致要经过彩稻选育、图案设计、定点测绘、人工栽种、田间管理等环节才能成画。自2016年开始,这里每年此处都会种植不同主题和图案的稻田画,今年的主题和图案是“中国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女娲补天”“芍陂”。稻田画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自是吸引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有着20年水产养殖经验的王康奎商业头脑活跃,多年前就率先“吃螃蟹”养起了甲鱼,后因产品供不应求,2018年年底顺势成立安徽天下第一塘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寿县康奎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厂址就选在安丰塘畔。在周边500余亩地里,他引进了大别山天堂寨娃娃鱼原种养殖,在数十亩地的荷花池里养上了甲鱼,他还带领戈店十余户贫困户就近从事稻田养虾。每到夏天,精养池塘荷花飘香,亭台曲桥各具特色,安丰塘堤绿树环绕,依托休闲观光的游客流,王康奎的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销售越做越有红火。

  稻田养虾田园景色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眼下正是螃蟹丰收的季节,采访当天下午,王康奎一刻也不敢闲着。他当天要把刚上市的新鲜大螃蟹、农家柴鸡蛋、熟质的鸭肉、猪肉等讯速打包发给他的微信客户,为了确保食材的新鲜,500多个快递单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耽误。这些年,他凭借多年的客户资源积累,一方面,从贫困户手中收购家禽、农产品、咸货、虾田米等,为此,他还专门打造了寿县消费扶贫企业馆中,石斛、辣椒、绿豆等近200种本土有机农副产品罗列其中,形成特色农副产品矩阵。除此之外,他自己还种植石斛、兰花、莲藕、芡实等,通过委托代管、技术帮扶、信息服务等方式帮助苏王、戈店两寸40户贫困户平均增收3000元。

  另一方面,王康奎通过自己的微信小店与抖音直播将这些产品售卖给潜在目标客户,这些客户除了散客,更多的是酒店、饭馆、民宿等客户,少则百元小单,大则上万,或是数十万,订单接不停。没有使用农药的稻田虾米平均一斤售价可达13块钱,但这些对于王康奎来说,似乎并不愁销路,”放在微信,很快就会卖完。”王康奎按照“互联网+基地+农户+品牌”模式为自己致富开了新路,也为贫困户手中的农副产品嫁接了渠道和品牌。

  一趟下来,不管是“元宝”饺子,还是有机芦笋,亦或是咸鸭肉,这些舌尖上的寻常美味,无一不是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寻求脱贫新径,其背后的产业链生态也在随着时间不断变革优化。有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寿县高质量的脱贫仍在进行中,产业提档升级也还需继续努力。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