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治理 > 正文

紫菜是用塑料做的,不能吃了?

2025-10-17 15:04:19 来源:科学辟谣
      【打印】 【纠错】 【字体:

  流言 “紫菜是塑料做的,不能吃”!

  网上流传着多个视频,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后,声称其“撕不烂、嚼不碎、有腥臭味”,并由此断定紫菜是废旧的黑色塑料袋做的,劝诫大家不要再吃。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过分夸大。

  紫菜泡水后有韧性,是因为其自身含有的膳食纤维和多糖类物质(如琼胶)所致,其韧性与紫菜的品种、采收茬次和泡发方式等密切相关。从化学成分、物理特性、生产成本和市场监管等多个角度分析,用塑料袋伪造紫菜都是不可能且毫无必要的。多家权威机构已通过实验和抽检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近几年,社交平台上不时流传“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的惊悚消息:干紫菜泡水后呈现薄而韧的片状,有人觉得手感像塑料膜,于是推测这是“黑心商家”用废旧塑料加工的“假紫菜”。

  这一说法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引发市场波动。但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紫菜,真的会是健康杀手“塑料袋”吗?

  紫菜看起来像塑料,

  但真不是用塑料做的!

  1

  为什么像?——来自紫菜本身的“天然属性”

  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个谣言信以为真,主要是因为泡开后的部分紫菜确实展现出了与我们日常认知不符的韧性。其实,这种“像塑料”的错觉,是由紫菜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品种与成分特性:天生有点“韧”

  紫菜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琼胶,是一种具有凝胶和持水特性的多糖[1]。正是这些多糖成分,使紫菜在吸水膨胀后呈现出一定韧性和弹性。

  市面上常见的紫菜主要包括坛紫菜和条斑紫菜2 个品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紫菜多糖含量、细胞壁结构和纤维素比例差异较大,这会直接影响口感和韧性[2]。

  ●采收茬次不同:口感“老”与“嫩”的区别

  就像韭菜分头茬和二茬,紫菜在生长期内也可以被多次采收。第一次采割的紫菜被称为“头水紫菜”,藻体最细嫩,口感最佳,营养价值也相对更高。之后随着采收次数递增,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琼胶等细胞壁成分的积累使坛紫菜藻体变厚,使紫菜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步增大,从而使得坛紫菜的口感品质变差[3]。

  那些在视频中显得特别有韧性的紫菜,很可能就是采收茬次靠后的紫菜,虽然食用性稍差,但仍然是真正的紫菜,并非塑料。

  ●泡发方式不对:冷水泡发更显“韧”

  泡发紫菜的水温也会影响其口感。现有研究显示,较高温度有助于多糖溶解[4],因此用温水或热水泡发更易软化紫菜,口感也会更好[4]。

  2

  官方抽检无“塑料紫菜”案例

  谣言流传最广的 2017 年,北京市食药监局曾对市场上随机购买的 45 个紫菜样品和 3 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专业鉴别。通过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检测,结果清晰地显示:紫菜拥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和丰富的蛋白质,而塑料袋断面致密,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5]。

  3

  成本核算:造假无利可图

  从经济角度看,用塑料袋造假紫菜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

  我国紫菜养殖规模化程度高,紫菜本身价格亲民。而将废旧塑料袋回收、清洗、粉碎、再加工成能模仿紫菜形态和颜色的薄片,其工艺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紫菜。

  更何况,塑料有刺鼻的化工气味,不溶于水,入口口感与紫菜有天壤之别,极易被消费者识破。最重要的是,塑料不能食用,一旦被查处,违法成本巨大,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为了微薄利润冒此风险。任何一个理性的商家都不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高成本、高风险的造假行为。

  总结

  “紫菜是用塑料袋做的”纯属谣言。紫菜的“塑料感”来自其天然多糖和加工工艺,而国家近十年抽检无一例假紫菜案例,更从科学和监管角度彻底否定了这一说法。

  作为一种高蛋白、富含碘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优质海藻,紫菜不仅安全可食,还能为日常饮食提供多种营养。大家无需谈“紫”色变,理性选购、科学食用安心享受大海的馈赠。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