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研究 > 正文

加快释放线上经济发展潜力

2020-04-21 09:43:14 来源:安徽日报
      【打印】 【纠错】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以人流集聚为特征的服务业和线下消费遭遇重创,而线上经济则迎来发展的新空间。线上经济是依托互联网,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线上经济具有智能便捷、开放共享、交互性强、低成本高效益等显著特征,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线上经济通过不见面、无接触的方式,将生产生活场景转移至互联网上,精准对接了相对隔离条件下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的转变。

  伴随互联网的加快普及,以电商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在我国迎来空前发展。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8.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IPv6地址数量全球第一。全国网络购物、网络视频、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用户规模分别达到6.39亿、7.59亿、2.32亿和5.09亿人。2019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5万亿元,比2014年有统计以来增加2倍以上,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线上出行、线上金融、短视频、线上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蚂蚁金服、字节跳动、滴滴出行、平安医保科技等一批发展线上经济的独角兽企业。我国在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和部分“领跑”迈进的新格局;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数字经济大国。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省市纷纷行动,抢抓线上经济发展新机遇。上海市明确提出打造在线经济新高地;福建出台18项措施加快发展线上经济;广州出台16条政策措施支持直播电商新业态健康发展。安徽也需要顺势而为、抢占先机,全力推动线上经济发展。安徽发展线上经济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信息服务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技术创新优势也明显,网络消费潜力巨大。当然,安徽发展线上经济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比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依然较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深化提高,线上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有待打造,数字领域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等。发展线上经济,安徽应该及时抓住疫情带来的线上经济红利,依托比较优势,克服自身短板,匹配个性化消费需求,释放线上经济发展潜能,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以工业互联网为主抓手。当前线上经济的范围正在由线上商品向线上服务、由线上消费向线上生产领域拓展。安徽应抓住用好线上经济的扩散效应,瞄准线上经济2.0版的新蓝海,立足安徽制造业基础,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下一步线上经济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在有色、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领域,加快开展试点示范,以行业核心企业为重点,以上下游全产业链为统领,实现供应链系统和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将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通过跨企业、跨领域、跨产业的广泛互联互通,促进制造资源的在线化汇聚、平台化共享和智能化应用。

  提升线上消费广阔空间。今年前2个月,安徽网上商品零售额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7%提高至13%,但仍低于全国约8.5个百分点,线上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要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间窗口,进一步拓展线上消费场景,探索创新线上服务内容,增加消费“黏性”。鼓励省内优势商贸企业整合资源渠道,组建集互联网+分享经济、社群电商、新零售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线上超市,开展同城同区域“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逐步拓宽服务半径。在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开展“云逛街”“云看展”“云便利”等活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匹配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进一步便捷不动产、大宗消费品等线上消费体验。加快远程办公终端消费品自主研发和应用推广,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机器翻译等首台首套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打造线上经济集聚平台。线上经济发展过程中,华为、阿里、腾讯等头部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持续创新实现了良性循环,并逐步实现了生态化、跨界化。安徽在推动线上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需要重视并有效借助外部力量,从省级层面加强与市场化头部平台的战略合作,共建“数字江淮”。同时,还应努力构建根植本土的线上生态平台体系。围绕智能语音、虚拟会务、中药材交易等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平台经济品牌,打造若干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交易平台中心。支持省内垂直型、社区型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特性,形成独特商业模式,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线上品牌。统筹兼顾线上经济集聚特性和系统生态特点,打造集设施配置、研发设计、场景应用、孵化培育为一体的无界域线上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战略支持。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加强信息网络更新换代,大力推进5G网络布局,率先在合肥都市圈实现全覆盖,逐步推进由热点区域向城市建成区的连续覆盖、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江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城市节点和行业节点布局,全面融入长三角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数据资源的整合归集和存算资源的协同布局,推进铁塔基站及各类网络建设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统筹利用。以畅通省内快速物流通道为重点,适度超前布局省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仓储、运输、配送环节,构建以城市仓储管理中心、分拨调配中心、末端配送中心等为支撑的智慧流通网络体系。加大物流配送终端建设,支持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探索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无接触配送新模式,实现物流配送终端“无人化”。

  营造适宜生长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线上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在企业开办、融资信贷、纠纷解决、企业退出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造宽松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各类主体平等进入,减少名称、经营范围等不必要的限制。通过微信、微博、皖事通等线上渠道,提供简明易懂的审批流程指南,推动线上经济审批流程标准化、透明化、便利化。适应线上经济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特点,破解线上经济新型人才培育引进利用的制度藩篱,完善新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借助大数据手段建立线上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不断拓展信用积分、信用融资和信用修复等应用空间。积极推进柔性的服务式监管,对一些“无心之过”,采取容错机制,慎用自由裁量权,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窦瑾 陈香)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