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农村网络直播间,你最先想到什么?是农产品销售还是乡村生活日常?在安徽省灵壁县,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直播间”,功能或超乎你的想象。
“4亩玉米2小时收完,当天拿到售粮款!”灵璧县杨疃镇邱庙村胡老汉望着烘干入库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帮他解了燃眉之急的,竟是村里的”文明实践直播间“。强降雨来袭前,直播间发布气象预警,提醒群众抢收;本地履带式收割机不够,外地机手看到直播留言后就火速前来跨区作业;就连收割机陷地里、劳动力短缺这些突发情况,村民在直播间说一句,村干部和志愿者也很快就到现场处置。
小小的直播间,悄无声息地给灵璧的基层治理来了场”大变革“。
去年以来,这样的“文明实践直播间”在灵壁县19个镇、200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从政策宣讲、文明传播,到民情收集、产品销售,小小直播间都能解决。村干部变身“主播”,直播成了“新农活”,“有问题,上直播”变成当地村民的口头禅。一部手机、一方屏幕,正成为撬动乡村治理有力的支点。
过去的基层治理,常在“最后一公里”卡壳:干部在台上念政策文件,念得口干舌燥,台下人听得云里雾里;村民想办个医保、反映个问题,得跑好几趟,小问题有时拖成大麻烦;优质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困在本地市场,贱卖成常态……说到底,就是信息不通、响应太慢,而灵璧的“文明实践直播间”,恰好成了破解这一困局的“钥匙”。
村里的直播间能火,关键在“接地气”。没有精致的背景板,身后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堆着农具的院落,怎么方便怎么来;不用照着脚本念套话,聊的都是医保缴费、补贴申领这些村民最关心的“家常事”。政策文件里的“书面语”,被干部用乡音翻译成“大白话”;复杂的办事流程,被拆成“第一步干啥、第二步带啥”的“步骤图”,就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听明白。
更让人踏实的是,直播间不只是“单向喊话”,还能“闭环办事”。如禅堂镇河北村村民张军说“涵管桥裂了”,半小时后维修队就到了;黄湾镇砂坝村村民董尚元提“家门口有条断头路”,一个多月后路就修好了……从线上收集问题,到分类转给相关部门,再到公示进度、反馈结果,一套流程下来,村民的诉求一定不会“石沉大海”。全县直播间一年解决了6万多件诉求,收集了3000多条建议。“上直播能办事、能办成事”,村民自然愿意信它。
直播间的价值,还不止于“解难题”,更在于帮乡村找到发展路子,就像给乡村振兴装了一套“造血系统”。
农产品销售不用再愁了。武圩村的“云上大集”里,刚捡的鹅蛋、新鲜的野菜一上线就被抢光;村民李玉珍家滞销的花生,靠直播很快卖完,房前种的大青豆两天就卖了700多块。全县还专门培训“乡村振兴直播官”,涌现出不少“网红主播书记”,带动上千农户当“田间主播”。2024年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今年农文旅电商收入已超20亿元。“农民干、直播卖,群众富、百业活”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外的游子也能“回家”了。在浙江办厂的灵璧人冉凯,看直播知道了家乡的变化,不光在线提建议,还专门回来谈项目;很多在外打工的老乡,通过直播间的“云社群”,远程参与家乡治理,或捐资修建路灯,或引进新技术,将“乡愁”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直播间成了不散场的“村民议事厅”,形成凝聚乡情、汇聚民智的“强磁场”。
就连村里的风气,也跟着变好了。灵璧县游集镇创新开办“文化夜宵”网络节目,用大鼓、琴书、快板演身边事,讲文明理,每期都有上万人看。游东村村民张勤义深受感染,九十大寿不摆宴席,改成请大家看公益大戏,成了村里的美谈。一年多来,不少村靠直播推动修订村规民约,化解了200多起因为彩礼、酒席等陋习引发的矛盾,文明新风从屏幕里“飘”到生活中,“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已然显现。
灵璧县推行“文明实践直播间”的经验,为数字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技术下沉更要情感下沉。不用追求多高端的设备,村民信的是“知根知底的干部”,看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实招”;创新不能搞“花架子”,政策不通就直播解读,农货难卖就直播带货,陋习难改就“文化浸润”,缺啥补啥才管用;治理也不是干部“单打独斗”,把各方力量都拉进来,从“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干”,乡村才会有活力、有后劲。
当一块块直播屏幕架设在村部广场、田间地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策云宣讲”和“农货云销售”,更是乡村与城市的无缝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干部与群众的同心协力。灵璧的实践证明,数字化不是要把乡村变得“不像乡村”,而是要激活乡村原本的活力;小屏幕的价值,不是赚多少“流量”,而是聚多少“民心”。
放眼未来,“村播”的路还能走得更远:服务可以更贴心,收集问题后不仅要解决,还要跟村民说清进度;业态可以更丰富,不光卖农产品,还能带大家看乡村美景、体验民俗,把农文旅串起来;人才可以更多元,既培养本地的“土主播”,也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但无论怎么变,有一点不能变——数字技术得“贴着地皮走”,离老百姓越近,这条路才能走得越稳。
方寸屏幕里,藏着乡村善治的大智慧。当技术真正扎根土地、服务于人,当每个村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乡村振兴,才够实在、够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