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了,互联网账号还在,但主人可能已经换了。
更诡异的是,有时候账号还会“复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
近日,已故歌手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异常登录,引发热议。
一位网友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竟意外“继承”了这位歌手的账号,后台里还有许多粉丝仍在发送的思念。经过平台核查,原来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了。
所谓“二次放号”,即老用户停用或注销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经过一段“冷冻期”重新投放市场。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二次放号”盘活了闲置的通信资源,本无可厚非。但在手机号早已成为我们数字世界“身份证”的今天,每一次号码的“轮回”,都注定会牵动前任主人遗留下的隐私与尊严。
类似事情屡见不鲜。有人用新购的手机号登录,发现自己“喜提”前号主的支付宝账户;有人莫名收到陌生平台的消费记录,甚至被催债电话轮番轰炸;前任号主可能是个“老赖”,让新用户无辜躺枪……听起来像段子,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
问题的根源,在于数字身份的管理与现实脱节。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和用户三方,各自摸索,互不相通。运营商只负责回收号码,视其为可循环的商品;平台信奉“用户不申请,平台不注销”的被动原则;普通用户,则被要求去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即在注销手机号前,必须亲自逐一解绑过去注册过的所有账号。
为解决这个问题,工信部门推出了“一证通查”服务,允许用户查询名下手机号关联的互联网账号,但该服务目前仅覆盖少数头部应用,对于更多App则无能为力。
乱象背后,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却存在缺陷的商业逻辑,即默认手机号是一个稳定、永久的个人身份标识。“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的模式因其便捷,已成为全网通行的身份认证标准。我们的银行账户、社交网络、衣食住行,几乎整个数字生活都因此被这把钥匙牢牢锁定。
互联网平台将这把钥匙视为用户的永久身份,而电信运营商作为钥匙的发行方,却视其为一份临时租约。当租约到期,钥匙被收回并交到下一个人手中时,建立在这把钥匙之上的整个信任与安全体系便轰然倒塌。
二
“二次放号”不仅反映了技术与商业模式存在的未竟问题,还揭开了一个更深、更复杂的法律与人文命题:在数字时代,我们的“后事”,该由谁来安排?朋友圈、微博、抖音、游戏账号……这些数字遗产,究竟属于谁?
此前,在文化品牌“未读”发起的“网上遗产大辩论”中,83%的参与者表示不愿在离世后让家人查看自己的网络隐私。但当问题变为“希望你的朋友圈等网上遗产被永久保存还是即刻删除”时,许多人开始犹豫。最终,53%的人选择永久保存,47%则希望即刻删除。
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展现了当代人内心的挣扎:既渴望在数字世界里保留一份隐私和体面,又害怕自己存在过的痕迹被彻底抹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正当的诉求,即“被铭记”与“被遗忘”的权利。两者看似对立,本质上却殊途同归,那就是个人对自己身后形象与记忆的自主选择权。
数字遗产的处理,理应最大限度地尊重逝者意愿。然而,横亘在前的现实阻碍是巨大的。
首先,相关法律没跟上。法律跑得没有科技快,这是常态。民法典虽已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但对数字遗产的定义、范围、继承方式等关键问题均未作详细说明,导致司法实践会出现“同案不同判”。
其次,平台普遍限制用户权利。绝大多数平台的用户协议,都白纸黑字地写着用户仅拥有账号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些条款将用户的数字资产排除在遗产之外,为“继承”设置了障碍。
最后,社会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羞于谈论死亡,更不用说为“数字身后事”提前谋划。这种集体性的忽视,导致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力去直面问题。
三
短期内,我们能做的不多。你可以为逝去的亲人账号续费、充值,换得账号存续;可以提前设定“数字遗嘱”,指定处理方式。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破局还需要多方合力。
对监管部门而言,必须加快数字遗产的立法进程。应尽快出台专门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数字遗产的可继承性,细化其认定标准与处置流程,为公众权益提供法律后盾。
对平台而言,应积极与“一证通查”等系统对接,实现“一键解绑”,并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探索账号传承方式。
更重要的是,平台应将“数字身后事”选择权还给用户。现阶段,B站、抖音的“纪念账号”模式,以及苹果的“遗产联系人”功能等,值得借鉴和推广。
数字遗产的混乱,也许看似遥远,却事关每一个人的尊严与记忆。我们如何被铭记,如何被遗忘,这道关乎未来的必答题,是时候给出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