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传播 > 网络评论 > 正文

线下若无事 线上自无忧

2024-05-24 11:14:50 来源:安徽时评
      【打印】 【纠错】 【字体: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频频发生“轰炸”全网的舆情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一定的网民群体参与,并推动特定事件发生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地区、各领域萌生和累积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矛盾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群众反映自身利益诉求开辟了新通道,另一方面,也使网络舆情的发生成为必然。

下载.jpg

  新闻发布会是保障群众知情权的一种途径陈晔华/摄

  应该说,网民有情绪、有意见、有愿望、有诉求,希望通过网络来表达,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常态。不过,面对网民的“吐槽”“声讨”,一些基层单位常常进退失据,这却有些不太正常。

  那么,基层单位究竟该如何防范网络舆情呢?以下“四字诀”,可供参考:

  做到一个“实”字。

  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与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正常行使有关,而一些基层单位平时工作不给力,管理不到位,缺乏责任担当,则成了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防范网络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基层单位能够在本地区、本领域、本行业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踏踏实实地做好末端治理工作。

  基层单位只有在社会治理的“微”处“细”处做文章,多干实事,把末端治理做好了,才能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舆情隐患风险。

  实践证明,平时在末端治理上做足“绣花功夫”的地方,线下无事,线上自然高枕无忧。

  关注一个“微”字。

  互联网时代无人不网、无事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许多涉及政策措施、公共安全、社会热点的网络舆情,一开始大多起于毫末,积于忽微,如果基层单位不能做到“见微知著”,那么稍有疏忽,便很可能酿成舆情危机。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苗头,应保持敏感,做到尽早发现,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高站位对舆情进行研判,尽可能地降低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突出一个“早”字。

  网络舆情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这种突发性给基层单位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必须在舆情发生伊始,就能迅速作出反应。

  传统媒体时代,应对舆情的最佳时间通常是“黄金24小时”。如今是新媒体时代,这个最佳时间早已演变成“黄金4小时”,甚至是“钻石1小时”。

  基层单位如果能够做到“上一秒发生,下一秒发声”,实现所谓的“首说效应”,就能够在引导舆论上抢得先机。

  相反,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早发声,任由网民胡乱猜想,众说纷纭,那么网络舆情不仅得不到平息,甚至还有可能激化,导致事态不断扩大,愈演愈烈。

  坚持一个“主”字。

  如果指望在网络舆情发生时,靠“拖”“躲”“推”“堵”“瞒”“骗”来蒙混过关,可能不仅“关关难过”,而且还凸显失职和无能。

  面对网络舆情,有些基层单位还有一个误区,认为这些都是宣传、网信和公安等部门的事,只要这些部门出面,应对舆情也就万事大吉了。

  这是一种非常浅薄和片面的看法,既虚化了涉事部门的主动性和应对能力,对基层单位今后做好舆情防范也毫无益处。

  须知,线下处置是基础和前提,线上应对是带动和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负面舆情的“病根”才能被真正“根除”。

  因此,始终保持主人翁的姿态主动作为,才能将防范并化解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广大群众表达民意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基层单位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各地应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引导网络舆论过程中,妥善应对,有效化解风险危机。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