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云游博物馆”活动,让人们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上线“微课堂”,解析牛年的年俗文化;推出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让消费者在选购新年礼物时有了别样选择……春节将至,各地博物馆精心准备,为广大市民送上一道道节日“文化大餐”。精彩的活动,有趣的产品,让厚重的博物馆更加亲切,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我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疫情防控,全国的博物馆“闭馆不闭展”,纷纷推出云游项目,线上展览、直播探馆、网络动漫、网上展览等,许多博物馆在“云”上和观众见面,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逐渐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教育、启迪和审美功能。当前,我国的博物馆越来越走进公众,走进社会生活的舞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535家,非国有博物馆达到1710家,全国博物馆2019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4929家,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通过博物馆的开放吸引了大量人气,博物馆则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各种各样包含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很好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博物馆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时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假日,博物馆更是成为众多人心目中期盼的靓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各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融入百姓文化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加强文物遗产传承创新,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物资源与智力资源有机结合,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推动博物院(馆)进社区、进乡村,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鲜营养的文化大餐不断呈送给公众,让文物走出博物院(馆),来到公众身边,贴近大众生活,把广博的文化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各地各部门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文化的支撑点,让博物馆起到一种精神激励作用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