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我们才能走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中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保护湿地,就需要想呵护眼睛一样的去呵护我们的湿地。保护湿地,要始终坚持4个“不能”,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不能搞私人会所。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在云南考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辩证的来看待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两个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实践证明,任何破坏式的发展经济,不仅不可持续,甚至会为后期环境治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滇池为例,滇池湖面面积300余平方公里,是云南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上世纪90年代,滇池水质逐渐恶化为劣V类,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多年不懈治理,滇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这颗镶嵌在昆明的宝石得以重现光彩。如今的滇池,不仅提升了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成为云南的一道亮丽风景,助力了云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绿色资源不断转换成经济效益。
保护湿地,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守护我们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山清水秀的美丽山河,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只要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生态保护工作做实做细,就一定能够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