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了解到,通过教育扶贫,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逐渐摆脱贫困,实现人生理想。
教育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事情之一。他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接受良好的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能力。而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与扎实的能力,对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然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一直重视“扶贫先扶智”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脱贫,既需要我们有着明确的认识,更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而教育,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取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顽强、乐观的性格。拥有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摆贫困,但至少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基础与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脱贫而言,思维、方法、技能与顽强、乐观的性格,都是有效之“器”。这一点,在许多成功脱贫的家庭与地区,都已经得到了鲜明的验证。
因此,在实施教育脱贫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行之有效,我们也必须重视扶智与助技并重。教育这一概念,可以包罗万象,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却往往存在着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现象,因此,在实施教育脱贫的过程中,精准施教,就是确保教育扶贫行之有效的关键举措。就长远看,丰富的文化知识,当然是极其重要的;而就及时解除贫困这一难题而言,我们理应更加重视技能的培训,即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被称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因为,职业教育,能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一门或多门技能,而且能够迅速运用于脱贫的实践当中,实现“毕业即可就业”,助力脱贫致富。古训所云“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也就蕴含着这层道理。
而职业教育本身依旧需要我们因人、因地而异。眼下,“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局面正在全国火热上演,其中,“职教一人”是前提,而每个人的特长又因性格、性别、年龄等诸多要求而不同,所以,教育扶贫的精准意识,在这里也就有着鲜明的体现与要求。实施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提高精准意识,将“扶智”与“助技”相结合,职业教育这台“发动机”,就能够为脱贫致富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劲动力。(范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