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传播 > 中央网媒看安徽 > 正文

新华社点赞!“聪明”路“算”出保畅便民最优解

2025-03-14 08:53:33 来源:​新华社
      【打印】 【纠错】 【字体:

  3月13日,新华社报道《“聪明”路“算”出保畅便民最优解,现转载如下:

  晚高峰时段,安徽合肥经开区繁松路口车流如织。“这里的红绿灯简直成了我的‘知心人’。”市民李名旭在路边摇下车窗,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前过路口总要等上两三轮红灯,现在车越多反倒越容易遇上绿灯,时间从四五分钟压缩至一分钟左右,“出行规划越来越有谱了!”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经开大队副大队长巨龙指着路口上方的一个小盒子说:“瞧,那是去年安装的探测雷达,能准确感知到达路口车辆的数量和速度等数据,配合后台智能算法模块分析车流规律,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实现‘灯随车动’的自适应控制。”此外,信号灯配时还会根据不同时段自动调整为“通勤模式”“周末模式”“暑假模式”等。

  不只是合肥,如今在安徽,智能交通信号灯越来越多,它们在车水马龙间,将效率与体贴编织进城市经纬。

  家在淮南的小王一年多前来到合肥工作,为了多陪伴家人,他每周要在两座城市间往返多次。路况不同,他的心情也不一样,“下班回家时,最让我温暖的是从高速出口到淮南市区的一段‘畅行路段’。近10公里路程,10多个信号灯,几乎都是绿灯,似乎它们也在为我赶时间,让我早点回家陪父母吃饭。”小王说。

  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管理科科长江浩告诉记者,小王所说的“畅行路段”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绿波路段”,通过算法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匀速驾驶时就能少遇红灯或不遇红灯。

  “安徽持续推动交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让道路更‘聪明’,寻求保畅便民最优解。”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郑旭东介绍,2024年全省近8000个路口实现联网控制,140个重点提升路口完成了精细化治理。

  这一切背后,离不开高效的交通设施运维保障。在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警务技术二级主管孙大超指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向记者介绍,他们搭建了一个交通设施智能运维系统,当交通信号灯、诱导屏等发生故障,故障信息能立即被电子眼、联网检测设备等捕捉并报送。

  “包河区高铁路与南北高架路口,一块交通诱导屏出现故障后不亮。”说话间,屏幕弹出一条故障报送,孙大超立即通过系统呼叫离故障设施最近的工作人员,不到10分钟,工作人员就赶到现场并完成修复。“目前合肥各类交通设施稳定运行率达95%以上。”他说。

  安徽省公安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500万辆,5年增长了近200万辆。面对愈发繁忙的交通形势,安徽交警还探索运用无人机技术,将“空地一体”作为实现交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在合肥,无人机已成为交通事故处置的新“标配”。一旦发生事故,搭载交通执法、交通事故快处等功能模块的无人机,能从机巢中迅速升空,第一时间回传现场画面,协助交警快速判断责任、疏导交通,大幅缩短处理时间。

  “交通事故处置只是我们无人机应用的场景之一。”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副所长尹成胜介绍,无人机还可定时自动进行交通巡查,及时发现酒驾、超速等交通安全隐患,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2024年8月合肥交警无人机实战化勤务实施以来,已在高速公路合流处等重要节点安装400余处无人机停机坪,利用无人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2万余起。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交通治理,更合理地利用宝贵的道路资源,让城市更好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郑旭东说。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