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安全 > 正文

移动支付谨防二维码陷阱

2021-01-07 15:44:34 来源:安徽日报
      【打印】 【纠错】 【字体: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促销、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警方提醒公众在享受扫码支付便利的同时,谨防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二维码陷阱。

  结合以往发生的涉移动支付被骗警情,警方归纳出二维码陷阱的主要类型:一是伪造缴费二维码。如有不法分子在车上张贴违停罚单,并附有“扫码可缴费”的信息,扫描二维码显示“处理交通违法,转账200元,点击确认”,进而骗取钱款。二是赠送礼品诱导扫码。不法分子采用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并在注册页面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相关个人信息,随后将个人身份信息转卖获利。三是虚假网店收款条码。在网购支付环节,不法商户诱骗消费者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付款,一旦扫描不法商户发来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钱款便直接进入不法商户的账户。四是二维码隐含病毒。不法分子将含有木马病毒的程序生成二维码,误扫此类二维码下载带有病毒的程序应用,手机就可能中毒,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

  警方提示:随着二维码的普及,公众要掌握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常见案例,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扫码之前要了解二维码的真伪和用途,有疑问及时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内不要储蓄大量现金,并定期更改支付软件的密码。不要轻信街头扫码有礼等“品牌宣传”活动,其背后隐藏着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要见码就扫,并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软件等。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