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 > 正文

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 —— “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2020-09-30 16:52:59 来源:中安在线
      【打印】 【纠错】 【字体: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9月21日-25日,“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在安徽举行。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组织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级主要新闻网站、全国知名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等32家网络媒体40多名采编人员,分两路北上南下,前往合肥、六安、安庆、池州、淮南、淮北、宿州、阜阳、黄山等地,对安徽省的脱贫攻坚进行了一轮巡礼式报道。

  9月21日,“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在合肥启动。

  用脚丈量、用笔记录、用心书写,5天时间里,采访团记者们不惧山路崎岖、不畏秋雨绵绵,走田间、访农户、看变化、体民情,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在田间地头孕育而成,刻画了一组组奋战在脱贫一线干部群众的生动群像,用心谱写了脱贫攻坚的时代篇章。

  据统计,参加本次活动的网络媒体在各平台共发稿440多篇,百度搜索“网聚美好安徽·决战脱贫攻坚”网页达162万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42万,抖音话题阅读量超93万。真正落实了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陶明伦在启动仪式上提出的“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目标要求。

特色产业 摸索门路“贫地生金”

  随着蒙洼蓄洪区洪水逐渐退去,阜南县老观乡贫困户张军保开始忙了起来,他来到老观乡现代农业示范区,穿上皮裤,趟进齐腰深的池塘中采摘芡实,要夺回洪水带来的损失。

  张军保家里有十亩田,去年他将田地流转给芡实种植大户钱会明,每年可收到租金六千多元。同时他和妻子还被聘请到芡实基地打工,主要负责清除水草、施肥和采摘果实,平均一天下来能赚上100元左右的劳务费,一家人早早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近年来,阜南县推进蒙洼蓄洪区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变水患为水利。同时,阜南县通过财政补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鼓励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大户+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中青在线记者王海涵一路走,一路看到了产业扶贫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我要用生动、鲜活的笔触,将采访路上见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故事、奋斗经历和创业热情宣传好、记录好、讲述好。”

  产业扶贫是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安徽省深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受益增收。

  在距阜南县300公里外的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当地将“低温水冷”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大力发展茭白特色产业,打出了“大别山高山茭白发源地”的响亮招牌,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余畈村也从“鸡不啼,狗不喊”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家家都有小洋楼,村里鸡犬相闻的全省明星小康村。

  《余畈村:高山茭白引就业政府帮扶奔小康》《四两小茭白拨动千万大产业安徽主簿镇念活“产业致富经”》《水下“黄金豆”,致富好帮手》……一篇篇稿件凝结着采访团记者们在现场采访后得到的深切感悟。

  央广网安徽频道记者赵家慧说,经过对皖南四市的实地采访,让她对当地的脱贫攻坚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各地对于经济发展“造血”能力的强调,以及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网络传播》杂志记者潘树琼在濉溪县百善镇采访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

看致富“领头雁” 带着全村奔小康

  巍巍大别山,浩浩淮河水。从皖南到皖北,一位位驻村扶贫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鲜活形象,在采访团记者的笔下跃然而出。

  萧县白土镇张村有一块地势低洼的田地,由于经常被水淹,当地村民都不愿承包。2017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干部李勇来到张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在这块低洼地上建起了葡萄大棚,通过农科院的专家指导,种出了甜如蜜的阳光玫瑰葡萄,今年预计收入可达150万元。李勇不仅让这块无人问津的荒地产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在大棚就业,年收入超过2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蜜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奔跑在振兴之路上的辽阔乡村而言,这个车头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休宁县榆村乡的程彩玲在岭脚村开了家农家乐,前往徽开古道徒步的旅客通常会选择这里作为徒步的出发点。日子久了,淳朴的程彩玲和许多驴友成了朋友,驴友们时常让她帮忙带点正宗的山货,久而久之程彩玲成为当地有名的“带货徽姑娘”。

  有了程彩玲帮着带货,村民们不但在家门口就能把山货卖掉,还能卖出好价钱。从2016年开始带货至今,程彩玲累计销售额已达16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累计增收20余万元。

  能人领着干,跑出脱贫“加速度”。《都说葡萄甜如蜜,我的生活比蜜甜》《带货徽姑娘,带出红火好日子》……记者们与带头人面对面交谈,用朴实的语言和事例,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脱贫好故事。浙江发布记者徐一嘉说,“正是这些‘领头雁’们下到最基层,以身作则的躬身力行,让村民们对美好生活开始有了憧憬和信心。我相信,在他们和村民共同的努力下,村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火。”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江鲤在萧县张村采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勇。

看村容村貌 旧农家今日好风光

  “坐拥绿水青山,深陷贫困泥淖”,这是岳西县大歇村曾经的窘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村里决定创新发展模式。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该村全面升级基础设施,并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军旅文化民防科普体验运动基地”,一系列项目的开设解决了村里150人的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达100万元。

  25岁的返乡青年储安阳去年从杭州返乡,在当地旅游公司的计调岗位工作,并在家里开起乡村农家乐,一年有十几万元收入。去年以来,该村已陆续有30余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目前,该村已经建成“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省级特色旅游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楼房率100%。围绕着“旅游+”,大歇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

  初秋时节,在淮北市百善镇,数百亩荷塘荷叶蹁跹,水中亭台楼榭,小舟摇橹,引来了如织游客。这里原先是一片低洼农田,当地利用独特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美丽乡村,计划建设1000亩荷塘月色趣园,打造以荷花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并采取“公司+种植大户”经营模式,通过莲藕种植、划船观光、休闲娱乐等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业大户发展,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没想到在皖北地区,看到了江南的美景,实在太出人意料了。”中国网记者林春妍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她告诉记者,这一路走来,不论是在阜南的庄台,还是在淮北的荷塘,她看到了安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由衷地感受到村容村貌改善,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精神上的变化。

  南线采访团记者在休宁县岭脚村采访电商直播。

看精神面貌 提振脱贫“精气神”

  站在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上向四周望去,两个月前的洪水已经退去,田地里一片翠绿,村民抢种的萝卜青菜等蔬菜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片热气腾腾的生产自救景象。

  村民刘之彬家里的十亩地都种了芝麻,洪水来了,这些芝麻全部绝收,洪水一退,他立刻就下地去补种蔬菜。“水退一分,人进一分,现在我家地里种上了萝卜、青菜等蔬菜,等到10月份收获之后就可以种小麦,回到正常的种植节奏中。”

  在皖南石台县七井山农产品交易市场,村民们面露喜悦的笑容,挑着火红的辣椒,一筐筐一担担送往这里。村里自从革新技术,用上了避雨棚种植辣椒,鲜艳的山辣椒长势喜人,村民的收入也节节攀高。一亩避雨棚高山辣椒的年收入能达到一万二到一万五千元,辣椒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全村120多户种植了500多亩辣椒,2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此次安徽之行,深入皖南,亲身感受到当地百姓的勤劳和智慧,也亲眼见证了安徽各级政府对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天目新闻记者薛昊悦对此感慨很深。

  “扶贫先扶志,只有老百姓自己真正想脱贫,想过上好日子,他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劲头去奋斗,只有具备了向上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扶贫大计的成功。”《网络传播》杂志记者潘树琼感慨地说。

  南线采访团来到六安市裕安区华祖村。

一张张笑脸汇聚出美好安徽

  岁月如歌,初心不忘,从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4万人,到目前全省累计标注脱贫473.78万人,安徽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43年水缸“下岗记”》是一篇短短数百字稿件,但央视网记者王莉莉从贫困户姚和平家的一个水缸的小变化着手,写出庐江县扶贫从基础设施着手,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大变化。

  在红色革命老区皖南的土地上,贫困曾经是这里的底色,现在却被产业化发展、脱贫、小康等关键词所覆盖。采访中,有记者发问:“我脑中的安徽和我眼中的安徽差距太大了,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莉莉表示,答案将从那些在与贫困不屈不饶斗争的百姓中、一群为了让百姓脱贫而默默奉献的干部中、在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政策引导中获取。“在安徽,每一种‘反贫困’的方法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脱贫中国力量。”

  光明网记者孔繁鑫在采访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笑容胜过语言。五天行程里,我看到合肥盆形村绿萼梅管护员黄锋林的笑脸,看到六安太安村扶贫车间工人程学芬的笑脸,看到安庆余畈村茭白农储昭才的笑脸,看到黄山岭脚村助人为乐‘中国好人’程彩玲的笑脸,还看到黄山迎客松第十九位守松人胡晓春的笑脸……一次次从心里流露出的笑意,都向旁人真切传递生活的美好。安稳的日子、朴实的幸福,美好安徽由此点滴汇聚!” (记者 苏艺、张毅璞、许梦宇、刘玉才、刘炜鑫、宣成龙、王彬彬)

  人民数字安徽报道蒙洼生产自救忙。


微信 微博 手机站 回顶部